上杭二中(抗大中学)往事
丘建东2023.12.30
今日母校110周年校庆日,九点多钟,我开车沿着高速公路从龙岩来到母校门口,校门口就可以停车,见里面红旗飘飘,喜庆得很!我们也没有邀请函,同行的张敏老师和我一道向接待处的老师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我们挂上贵宾卡,向校园走去。
(一)南塔寺旧址的罗汉松
学校创办之初以城关镇孔庙明伦堂及儒学署为校址。经三迁校址后,学校迁到汀江岸边南岗“南泉古刹(又名上南塔寺)”,定址至今。我们从学校今南大门进去右拐,就看见一株绿油油高耸的罗汉松,被铁栅栏围了矮圈,上面写朱德军长屯军处,原来1929年工农红军第四军攻打号称“铜赣州铁上杭”的县城,屯军在这校园里对着上杭城虎视眈眈。南泉寺砖瓦全毁了,这棵红色大树就是二中一百年校史的见证人了!
(二)我心目中永远的校阅览室哪里去了?
(二)我心目中永远的校阅览室哪里去了?
1969年秋季九月,那是文革时节,在“满怀豪情迎“九大””的歌声中,我作为上杭县西门五里外濑溪口的西门农场(良种繁育场)子弟,没有进入位于城关镇天主教堂东边的上杭一中而进入二中(这时不叫二中,抗大中学)读初中。一辈子第一次看到这报刊阅览室有一间教室那么大,这墙壁下四周竟然是各种各样的报纸,报纸斜摊在木制板上,一窄木头压在中间,把报纸压在下面,供读者阅读。我一头扎进去,第一次看到毛笔字体的《参考消息》,后来才知道那是毛主席的手迹,毛主席就是在党的九大(1969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刘少奇党的副主席国家主席已经不在话下了,这《参考消息》刊登的都是外国通讯社的消息,我知道了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还有啥塔斯社,共同社,我要使劲的记住,那是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还有苏联的日本的通讯社,就好像我们新华社!

(三)我很诧异,还有这么好的生活
我 走进语文老师的卧室里交作业,老师宿舍之二位于校园东端,在学生教室的坎上,老师的办公桌好漂亮啊,一块光洁平整的玻璃板下压着黑白照片,老师坐在藤椅上慈祥的望着我们,我来自西门农场,见到的都是扛锄头下田耕耘的农业工人,父亲五十年代做过蛟洋中学校长,后来因为政治问题在农场从事体力劳动,在月岭上养鸡种果树兼管下游农场的水渠供水,就是水量的调节,俗称“作水”,我那有见过这个“排场”?
在南泉寺旧址的学生浴室,我看见一根铁管上的水龙头,我一扭,没水出来,赶紧扭了十几下,突然间龙头出水了,赶紧往回扭,水溅了一身!
我看到了校长办公室。那是全校最好的地段,走廊两边是教师卧室,屋顶都骧着木头天花板,看不到直接的瓦片,也是我第一次看见。李祖耀校长的办公室窗前是一片绿地,冬季长青的冬青树剪成几何形状。我记得持莆田口音的他问我,你就是丘善余的儿子?我答是,他飞快就问,他现在在哪里?做什么?我见他一脸吃惊又严肃,我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四)我有篇作文,歌颂林彪副主席,老师表扬
文革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林彪副主席就是林副统帅,也就是林彪元帅,学校的老师也告诉我们,在1929年红四军在闽西活动期间,林彪收到毛主席的器重,开古田会议,才溪乡调查,攻打上杭城,所以,我们全年段步行去才溪乡看毛主席题词的光荣亭,回来后我作文歌颂了毛主席和林副主席,语文教研组的两位老师把它抄写在黑板报上,也很奇异我写了这样的文章!至于1971年9.13事件,林彪有事,那是后来的事了。

(五)关于课程
记得语文第一课就是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从工农小学升上来的一年级新生,就要学习古典诗歌体裁的毛主席的词,字都不认得几个,就是文革的政治正确吧。不过陈欣海老师课讲的好,大家印象深刻!可是物理老师上课来了,他也无奈的说,我是实验小学调来的语文老师,物理我也不懂。劳动也是课,要去除草铲地皮做成草木灰施肥料,记得我不积 极参加,陈平校长夫人陈郁秀老师到宿舍找我要去赶快劳动去。
(六)吃什么?
学校收的是城郊人民公社境内各个生产大队的农村子弟,学校里很多寄宿生,睡得是上下铺的架子床。学校食堂提供蒸饭设备,学生们自备餐具自行放米,自行配酸菜罗卜干就饭。有的时候,我们会提前下课,把饭取来先吃。我也是星期天从农场家里步行到出发,戴着斗笠光着脚,中间经过雄伟的南门汀江大桥到达学校,祖母给我一坛子腌制黄豆算是好的了!(迄今我的祖母坟还在城西村天子地“五口塘”北侧)

(七)绝无仅有的,学生的我有订一份报纸《解放日报》
那时上海有两大报可面向全国读者订阅,《文汇报》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则不对社会开放,似乎《文汇报》有限量,于是我订了《解放日报》,记得同学乐永书经常对我叫唤,丘建东,你的报纸到了,大家哈哈一笑!
至于订报纸的费用,是我在采集药材“决明子”卖给药材公司的收入而来,决明子小植物生长在从湖洋乡濑溪村流出来的濑溪河畔。我对爸爸说,钱给我订报纸用,爸爸很爽快答应我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