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报
1月18日,试点房地产税的两大重镇之一的上海由市长韩正首度证实该市房产税方案:将对超过一定人均面积的新购住房,征收一定比例的房产税。他同时表示,房产税是长期的制度建设,不是短期的调控。至此,重庆与上海的试点都已经接近公之于天下的程度,而上海的反应尤其特殊:当月新房成交量暴涨六成。
这倒也不算奇怪,因为从目前来看,上海这个试水房产税的政策是针对政策出台之后的新购房,原来购买的算是既往不咎。这个当然也算有理,毕竟还有个法不咎既往的道理在嘛。只是这个消息透露出的东西太少,比如说到底人均面积多少算是应该交税的范畴就没人说。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个界限很有可能成为类似于阶梯电价的东西,起点很低,以便于把尽量多的人装进去。
房产税扰攘这些年,始终没有真正落下,这次有两个城市试水,大家可能才真的想想这东西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以往无论是媒体还是相关人士,对于房地产税的宣传也好、质疑也罢,往往都集中在一个层面:对于房价的作用。正反两方面都在这个层面上说事儿,正方说这是限制房价飞涨的一个手段,因为加税之后炒房的行为能受到遏制;反方说这完全是扯淡,有能力炒房的人不在乎这点儿税,而且可以把这部分税负转嫁到租房者的身上。两者相持不下的时候,房子的价格依然还在疯涨当中。
可真到了试点已经渐露峥嵘之时我们才发现,房产税最重要的特点与房价基本没什么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制度,使得政府可以得到一笔稳定的收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依赖土地财政。当然,您要说这也是让房价不这么疯涨的手段也算说得过去,如果真的摆脱了土地财政的话,政府卖地就没有那么积极了,房价当然也就下来了。
这个愿望能够实现么?应该说在理论上能够实现,而且是必须实现的东西。昨天有另外一条新闻是这样的:广州国土房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俊夫说,广州虽然总面积超过7400平方公里,但可建设使用的平地只有600平方公里,按目前的建设开发速度,大概14年就开发完了。土地是有限的,如果不寻找稳定的税源来代替现在这种土地财政的模式,很快就会出问题。
但从实际操作上来说,这种理论上的可能估计也就是镜花水月。土地财政是来钱最快、最多的买卖,其收入混杂到财政收入当中可以不被有效监督。国外房产税的用途是有严格使用范围的,绝大部分是补贴到了社区的教育以及管理等事项里,如果税源转换成房产税,细水长流不解财政饥渴不说,还会有人提出要监管这部分税款的用途。在地方政府而言,这如何使得?
所以说房地产税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是个好问题,只是问题的答案不太令人乐观。上海这次出台的实验性政策只是第一步,往后一定会延伸至所有居民的房产上,而这并不会减低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只能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举措,至于说跟房价有什么关系,那基本就是个故事了,就像大家都以为调控是降价,实际上人家说的是“有序增长”而已。(五岳散人 知名网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