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时报 本报评论员 李妍
沸沸扬扬的上海交通执法“钓鱼”事件,在当事人孙中界愤然断指自证清白,浦东政府断然否认存在倒钩执法,其后又重组调查组调查的一波三折之后,昨日,上海浦东新区正式通报了“10·14孙中界事件”调查处理意见,称“‘10·14’事件中确实存在使用不正当取证手段。此前公布结论与事实不符,误导公众和舆论。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向社会公众作出公开道歉。”(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10版)
就孙中界断指事件本身而言,政府就钓鱼执法公布的最终结论以及公开道歉和赔偿,应该让孙中界感到满意——在听到调查结果后,他当场落泪,并称自己坚信这一天会到来。对孙中界而言,这样的道歉或许就是完美的结局。
然而,对那些仍然被钓鱼执法陷于黑车泥潭的无辜车主来说,对那些因钓鱼事件在友善互助的社会伦理上受到伤害的公众而言,钓鱼执法带来的焦虑还远远没有结束。正如孙中界的代理律师郝劲松所言,这个事情不会到此结束。只有在上海18个区县存在了若干年的钓鱼执法得到终结,才能真正为此类事件画上完美句号。
只是,仅是上海的钓鱼执法终结就能为钓鱼之恶画上句号吗?在上海浦东政府正式道歉前后,频频见诸媒体,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的疑似钓鱼执法案例,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挑动着我们敏感的神经。也正因此,如何站在全国的视角通盘审视、根治这样的执法顽疾,如何保证社会道德伦理不被这样的钓鱼之恶所戕害,如何真正追根溯源、层层剥离附着于钓鱼执法之上的利益链条,这些待解的问题,或许才是孙中界钓鱼事件道歉之后,我们应该继续反思的问题。
我们无法忘记,在孙中界以断指之痛等待13天,终得道歉的背后,还有无数深受钓鱼之害的孙中界们被相关部门一句“证据确凿”的说辞,阻挡在洗清罪名之外,求告无门;还有那些因被钓鱼,以黑车之罪丢了工作的无辜者,他们最后被逼无奈成为了真正的黑车主。这些现实反讽的苍凉,都让我们无法对钓鱼之恶真正释然。我们更无法忘怀的是,钓鱼执法对社会公信的损害,以及对互助友善这一社会道德伦理的颠覆。正如经历了如此不堪的“钓鱼”之后,上海不少私家车主间流行的一则无奈的招贴一般:“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戏谑的黑色幽默背后,是人们对执法栽赃颠覆社会道德秩序的愤怒,是“人为钓钩,我为鱼肉”的语境下,任由冷漠蔓延于信任稀缺的陌生人社会的无奈。
也因此,权力如何重新审视这些旧案,如何从浮于表面、仅就个案进行道歉的态度转身,从真正不讳言政府丑闻开始,做到对既往错案的“拨乱反正”,对非法既得利益链条的重剑出击,以重新塑造这个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这些问题,依然考验着当事政府的气度与智慧。
人们之所以惊呼“钓鱼之恶甚于黑车之害”,除了钓鱼本身带来的价值颠覆与执法戕害外,还在于钓鱼可能存于其他拥有利益寻租空间的执法领域。在执法利益的驱动之下,那些如打击假冒伪劣、打击假币等执法领域,是否也存在着这样不为人知的钓鱼利益链条,这些链条的底端是否也有着许多被钓的无辜受害者?这些,也都是我们在反思钓鱼执法时,必须通盘审视的问题。
当然,仅就打击黑车的“钓鱼”事件而言,权力部门除了应梳理整治钓鱼执法背后的利益生态外,更应直面黑车产生的真实肇因。在需求巨大的交通运输市场,只有放宽经营车辆的准入,才能真正扼住黑车产生的源头,对黑车的钓鱼执法也才有可能真正停止。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