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在行动 | 垃圾短信不请自来 短信内容暗藏陷阱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刘铭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铭)“我行授予给您328000元综合贷款”“根据您当前资质,可成功借款182568元”“积分469800分明日取消,可领价值xxxx元年货”……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多名手机用户向记者吐槽,反映总是收到各种垃圾短信,“骚扰拦截”无济于事。短信内容五花八门,包括贷款、积分、股票等,其中大多数是所谓银行授信额度的贷款短信,还标注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银行名称,让人真假难辨。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不请自来”的商业短信不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给消费者日常生活造成滋扰,其内容还暗藏诸多陷阱。
用户不堪垃圾短信骚扰
记者调查发现,通过国家重拳整治,商业短信虽然总量减少了,狂轰乱炸的态势得到了遏制,但很多人每天还是收到数量不等的商业短信,或接到商业推销电话,即使安装“骚扰拦截”软件,也无法确保手机安宁。
移动手机用户严女士告诉记者,她经常收到商业短信,比如2月18日收到2条,主要是贷款、股票方面的内容,2月19日又收到3条,与贷款、信用卡等有关。
移动手机用户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平均每天都要收到一到两条商业短信,内容几乎都是通知有一笔贷款额度,让其点击办理,或者邀请办理信用卡,标称的银行都是正规金融机构,如“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
此外,贷款电话也令黄女士不堪其扰。她说,本来自己有银行信用卡,2月14日有一通来电自称是该银行客服,说有一笔20万元的贷款额度,通知她可以申请。之后还有该银行另一名客服也打来电话推销贷款。黄女士曾询问为何如此频繁来电推销,客服解释称可能是不同部门管理不同业务的客服来电。然后每隔一两天就来一次电话,要么询问是否申请贷款,要么询问信用卡办不办分期,已形成严重滋扰。
赵先生是一名电信用户。他告诉记者,他手机上的垃圾短信“多得实在受不了”,2024年上半年忍痛将用了12年的电信卡注销了,现在使用的是过去一直闲置的电信卡,但每天还是要接收一两条。
“信贷额度”短信水很深
消费者并不持有某某银行的银行卡,也未主动咨询或申请过贷款,却无故收到标称某某银行发来的授信额度的通知,短信内容是真实的吗?授信额度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记者就此咨询了多家银行,得到的答复完全一致:“银行不会发这种短信,肯定是电信诈骗,不要去点链接,也不要回复,有贷款业务需求,直接通过银行网点或官方客户电话等正规渠道咨询”。
号码“10688575250206000901”给记者发送的“中国银行”贷款短信,内容中有“查看应用”提示,点击后是中国银行APP下载安装界面,不免让人疑虑。2月18日,记者拨打中国银行客服电话95566核实。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中国银行很少发送这种信息,针对一些通过其他渠道申请过中国银行贷款的人,有可能发送。如果短信号码后5位数是95566,就是中国银行发送的,授信额度是信用大数据评判的,但前提是在线上申请过,如果没有申请过,短信尾号肯定不是95566,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建议不要随意点击。
记者尝试着回复“1”“查利息”,约两小时后接到一个尾号为“3739”的男子打来的电话,自称是“中国银行的人员”,看到了回复,可以给记者做介绍。然后该男子十分流利地介绍道:“中国银行”的这类贷款是信用贷,不设抵押,凭个人信用办理,年化利率最高3.0,月息2.5厘,也就是贷款1万元一个月最高25元的利息,最高可贷5年,可以提前还款,随借随还,提前还款没有任何违约金,只需还本就可以了。
“授信额度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记者问。该男子回答:“是根据你的消费情况、银行流水、年限等估算的,是初步申请额度,后面会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贷款金额根据你收入情况、还款能力进行计算。”听上去非常专业。
记者反复询问是不是中国银行,该男子都回答“是中国银行,属于四川省营业厅”,并说“这边是信贷部,主要是负责审核征信情况,然后确定方案。具体办公位置在青羊区人民中路这边”。该男子自称姓“杨”,但坚决不肯说出全名,说“办理时可以看工作证,工作证上有姓名”。
杨姓男子多次主动提出加记者微信,方便沟通和发送资料,只有加微信后才肯说自己的名字。随后,该男子又多次给记者打电话。
记者向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人民中路二段的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进行核实。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本就没有信贷部这个部门,所以不可能有这个人,短信上所有信息都是虚假的”。该负责人推测,这类诈骗短信就是为了把人骗出来,再伺机骗到其他贷款途径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