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华龙网-重庆晚报
叶光,1997年开始个人打假生涯,先后对假酒、水货手机、假药、假高丽参等数十种假冒伪劣商品发难。相继被媒体誉为“打假英雄”、“打假斗士”等。 本报资料图片
重庆评选打假英雄,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前些年叱咤风云的本土打假斗士叶光。昨日,记者经过一番周折接通叶光的电话,这位昔日麾下曾有一二十条“枪”的打假斗士自嘲已成“光杆司令”。
打假斗士“不务正业”
重庆人熟悉的叶光是打假斗士,不过,如今他经常“不务正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30%的精力用来打假,更多的精力耗费在举办青少年艺术赛事、火锅技能大赛等活动上,为的是——维持生计。
据介绍,前些年一度风光的叶光商品咨询有限公司眼下只剩下叶光一人,承接的打击假冒伪劣等市场调查类业务也不多,只有两三起,且多是前些年维持的老业务。而在2005年以前的鼎盛时期,每年承接的打假业务至少有10多件,足以维持一二十人的生计,开展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打假活动,譬如打击假冒长城葡萄酒,打击假冒白市驿板鸭等。
叶光称,他直接参加的打假维权活动虽减少,但在公益宣传方面却投入了一定精力,开办网站为消费者维权支招。
消费市场越来越规范
身为打假斗士的叶光,是这样解释自己“不务正业”的:由于消费市场越来越规范,单靠打假难以维持生计,只好另找其他事情做。
叶光介绍,该公司主要通过向制假、售假者索赔赚取收入,滚动发展。然而,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以后,随着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相关法规的不断健全,相关职能部门打击力度的加大,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消费市场也随之变得越来越规范。
他说,现在市场上明显的假冒商品少了,正规厂商对待消费纠纷多很慎重,在经营中不讲规则、不重规范的多是游摊小店。他举例道:前些年到处都有假冒的长城葡萄酒,现在基本没有了;前些年仿冒白市驿板鸭泛滥成灾,现在很少见了;前些年满街可见散发虚假传单的,现在也少得多了。
谨防造假者披上合法外衣
虽然消费市场越来越规范,假冒商品大幅减少,但叶光认为,不法厂商的造假手段也变得更高明更隐蔽了,这类造假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代理商造假,如某名牌服装的本地代理商,从正规渠道进100套服装陈列在柜台上作幌子,实际经营中却购进、或自制900套看似一样的假冒服装,与正品混在一起销售;二是行业造假,往往是相关厂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偷工减料,由于其披着合法外衣,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对于重庆评选打假英雄,叶光认为是好事,因为可借此树立典型,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消费维权,关键是不要流于形式。在他看来,消费领域打假维权仅靠政府职能部门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让制假售假者成过街老鼠,无立足之地。 记者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