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光之声-关注热点、焦点、疑点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勇前行...

叶光·打假·维权

重庆叶光商品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指定质量法维权调查机构

http://www.yeguang315.com

[奶粉激素新闻追踪七]想打开奶粉“激素门”,没门?

发表于:2010-08-15 点击:

来源:江门日报

ICLONG/供图
  连日来,武汉三名女婴可能因食用圣元品牌奶粉而性早熟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江西奉新、山东临沂、广东湛江等地也先后传出婴儿可能因食用圣元奶粉而激素检测超标的消息。虽然这些孩子的家长们曾想把奶粉送检,但却遭遇到了“检测无门”,一些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纷纷拒绝了家长们的个人申请,理由是相关的检测机构不接受个人的申请,权威部门关于奶粉的检测指标中也没有激素这一项。
  公众为食品安全揪心,而有关部门却如此淡定地让自己成为“无关部门”。看来,在一些人眼中,公众所揪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随着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产生些许改变。也正是基于此,作为媒体,我们有义务继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圣元奶粉事件”中的一些是与非,我们就是要说说,那些所谓的“无关部门”,到底和这件事有没有关!
  食品安全需要
  杜绝“检测无门”
  有关部门的回应,似乎体现了主管部门的责任,然而尚未解除公众的真相之渴。从早期儿童家长的自行申请送检,到众多媒体的不断追问,人们迫切关注的是:被高度怀疑的某品牌奶粉,到底有没有激素?它是不是致婴儿性早熟的“元凶”抑或“帮凶”?或者,婴儿性早熟另有其“凶”?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不少食品安全事件正是因为“没列入检测项目”而拖延处置,延误了最佳防范时机。因此,把关食品安全,固然需要监管人员的尽职尽心、以人为本,更需要防范严密的标准、快速反应的利器,需要严防死守的制度设计。
  与这样的时代要求相比,我们的一些食品卫生标准,就显得滞后甚至缺失,不少迄今还是上世纪“食品短缺”时代制定的。即使去年《食品安全法》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食品安全标准依然存在数量少、指标粗、缺乏风险评估依据等问题。  (《人民日报》:吴焰)
  圣元欲证“清白”
  不必朝媒体“发狠”
  应该说,这起被称为“激素门”的事件,目前距离真相还很远,婴儿早熟是否与某一品牌的奶粉有关,也没有定论。
  圣元公司欲起诉有关媒体的强硬,或许源自自认为产品没有问题,心里有底;不过,根据以往经验,也可能是想借此将水搅浑,以诉讼向媒体施压。当然,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比结连权力通缉记者、或者找上报社闹事“素质”要高一些。但是,熟悉当前媒体环境的人都明白,在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所谓诉讼更像一种威胁。
  如果企业自认没有问题,那就让事实来证明其清白,拿出有权威部门或独立机构的检测结果,通过媒体进一步报道让民众知晓真相;如果企业产品确有问题,而试图通过自身财力或结连权力等强势资源让媒体噤声,那就打错了算盘。通缉记者的闹剧殷鉴不远,不可不察。(《新华每日电讯》:丁永勋)
  懒政是催生问题奶粉的“激素”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对于实际上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是迅速行动查清事实原委,采取措施制止侵害扩大,而是想方设法从有关“规定”中寻找自己可以不作为的依据;一旦出事,他们甚至可以把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确保自己安然无恙。
  事实已经证明,检测奶粉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对监管部门而言只有“为不为”的问题,而绝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检测奶粉中是否有激素。有关部门一会儿说不能受理个人的检测申请,一会儿又说检测标准中没有激素的项目,非为其他,不过是要给自己的不作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从中国商业环境的实际情况看,商家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在产品成分上做手脚之事并不罕见,某些品牌奶粉中查出了激素,无法排除奸商为提高奶产量而在奶牛饲料中添加了激素成分。
  当务之急,无论是受害婴儿及其家长一方,还是受到质疑的圣元公司一方,都迫切需要通过权威部门的检查和权威机构的检测,证明受害婴儿食用的圣元奶粉中到底有没有激素。如果有,这种在奶粉中“一点含量都不能有”的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不可思议的是,正是在这些关键的环节上出现了致命的障碍:受害婴儿家长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部门让他们找质检部门;质检部门称不接受个人申请,把他们支到药检部门;药检部门称尚未开展食品检测服务,“现在肯定不能送检,而且不受理个人申请”;转了一圈又回到工商部门,工商部门干脆表示,目前婴幼儿奶粉检测标准中并不包括激素,你让我如何检测……  (《羊城晚报》:潘洪其)
  我们何时才能相信“民族品牌”
  应该说,在这次的“激素门”事件中,圣元奶粉的危机公关并不完美,起码,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主动拿自己的奶粉去寻求一个权威的检测以释疑,反而优先打起了“起诉媒体”的主意。这种转移视线的手法实在不怎么样。不过,跳出是非本身,一个萦绕我们已经20年的问题又浮出了水面:我们的“民族品牌”,何时才能重拾信任?
  民族品牌在合资浪潮中无辜地遭受“理念清洗”:国产的,就等同于“劣质”。以至于一段时间“出口转内销”成为流行。最近云南白药牙膏遭遇了“功效门”,起因是一名消费者使用一周没有效果,而将其连同代言人濮存昕一起告上了法庭。其实那么多的洋牙膏品牌,有哪个能“一周见效”呢?无独有偶,因“霸王”的二恶烷事件,媒体挖出,其实“宝洁”这个大型洋品牌旗下的产品,也有不少含二恶烷。但是,公众舆论包括媒体,火力还是不自觉地对准“霸王”——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对“国产”二字的强烈质疑和不信任。
  某些国产品牌确实造假掺劣,当了害群之马,但更多的民族品牌在与洋品牌竞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拿出一点对待洋品牌的“客观”来注视呵护他们呢?麦当劳的“橡胶门”能如此迅速地关上,他们成熟的公关、长期建立的品牌口碑固然是重要因素,而消费者对洋快餐大品牌的宽容、“客观”心态也起了莫大作用。(《扬子晚报》:张一)
责任编辑:none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ICP备05000872号 公安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备案号:50010501500072

版权所有(1998--2015):叶光之声.叶光打假维权网 后台管理 地 址:重庆市江北区鹞子丘路62号1幢0811室(龙湖新壹街1号楼) 邮 编:400020 

电 话:13193161817 QQ群:84345578 E-mail:yeguang315@163.com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