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光之声-关注热点、焦点、疑点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勇前行...

叶光·打假·维权

重庆叶光商品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指定质量法维权调查机构

http://www.yeguang315.com

别让“染色中药”毁了民族医药产业

发表于:2012-09-28 点击:
 不久前一则国家药监局的通报揭开了在中药行业潜行多年的“染色中药”的面纱,该通告称,安徽省近日查获一批染色增重、制假售假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其中8家停产整顿、12家立案调查。上述企业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用铝盐和镁盐加重,在药材中掺假。
 据媒体报道,涉案的12家企业全部来自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神医华佗的故乡——安徽亳州。“染色中药”可谓五花八门:提取有效成分后的药材重新染色恢复成原样;劣质药材通过染色变成“好药材”;有的为了增重而染色,以此来获取暴利;有的根本不是药材,却通过造假染色来充当中药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染色中药”普通人用肉眼无法识别,可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出,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的源头,通过染色增重、掺假的中药饮片,会对后续的中药生产、临床配方使用带来极大危害,造成系统性安全风险。
 更可怕的是,“染色中药”不是偶尔为之的现象,而是存在了多年,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近年来,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刺激了具有预防作用、可增强免疫力的中药饮片进入高速增长期,但由于药材资源紧缺,导致不法中药商铤而走险,通过“染色中药”等造假手段来谋取暴利。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饮片行业处于小而散的状况,行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截至2010年5月末的统计,我国约有7703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但普遍规模较小,多为产值仅百万或千万元规模的中小企业,许多小作坊式的饮片加工企业,由于不需要正规的厂房设备,不做质量检验,不缴纳相关税费,更使该领域乱象丛生。最新数据显示,中药饮片质量低下是全国通病,江苏省不合格率为30.59%,甘肃省不合格率为55.4%。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也试图对中药饮片市场的混乱进行整顿,推行饮片企业GMP认证,饮片包装必须标注药品原产地等,但奏效不大。
 目前处理中药饮片问题,主要依据的是《药品管理法》,但尚无针对中药饮片的具体管理办法。国内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炮制规范三级标准,各地炮制标准严重不统一,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相同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在生产、经营、使用、检验上没有明确规定,操作性不强。
 近年来,中药产业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出台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中药饮片作为中成药的重要原料也得到快速发展。
 此次“染色中药”事件无疑会影响国人对中药的信心,也使得本已艰难的中药国际化雪上加霜。目前,由于我国南北各地在用药习惯上存在很大差异,对药材的评价和选用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和生产工艺,中药不易被海外认同,至今尚没有一例严格意义上的中药通过欧美国家的注册,中药在海外市场都只是以保健品、食品等非药品的身份销售。
  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被众多的国人所青睐;在海外的一些国家,中药养生也逐步升温。可是,无良企业染色中药的不法行为,使刚刚出现的中药发展的良好势头遭到重创,对此,监管部门应该严厉打击,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标准、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不要让“钻空子”的无良企业毁了民族医药产业。
责任编辑:none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ICP备05000872号 公安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备案号:50010501500072

版权所有(1998--2015):叶光之声.叶光打假维权网 后台管理 地 址:重庆市江北区鹞子丘路62号1幢0811室(龙湖新壹街1号楼) 邮 编:400020 

电 话:13193161817 QQ群:84345578 E-mail:yeguang315@163.com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