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光之声-关注热点、焦点、疑点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勇前行...

叶光·打假·维权

重庆叶光商品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指定质量法维权调查机构

http://www.yeguang315.com

叶光:打假战场在悄悄转移

发表于:2009-12-02 点击:
2005-01-10
  刚刚过去的2004年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打假扶优论坛组委会给来自重庆的打假斗士叶光颁发了“中国打假斗士”荣誉证书和奖杯。获得这个奖项的10人中,叶光是惟一一个来自民间的获奖者。

  2005新年到来之际,一度淡出民间打假者行列的叶光宣布,他将重回打假前线。打假环境慢慢好转

  叶光对这段时间之所以淡出公众视线的解释是:中国有两大原因直接导致了民间打假人士集体性的骤然冷却。

  叶光说,首先是我国法律对“个人打假”这一行为定义的模糊。民间打假人士打假的依据是法律,法律赋予了公民有权利享受什么样的服务和什么样的产品,这是任何一个国家赋予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但是,这个权利在某些执法者看来,是不保护这些代表全体公民行使打假权利的民间打假人士的。

  另外一个让民间打假人士冰冻了积极性的原因是,“打假”不能养活打假者自己。所谓的“赔一”是打假者仅有的收入来源。但是,由于诉讼成本高昂,诉讼周期漫长,打假者往往花一年两年的时间,也索赔不来几百几千元。

  叶光说,之所以他选择现在这个时机,主要是因为,经过这段时间他对市场的观察,觉得2005年的市场已经和2002年之前的市场有了很大的区别。

  他认为,现在的状况是,激烈的商业竞争促使商家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提高产品质量。他举例说,以前,他拿着买到的假冒伪劣产品找商家理论的时候,商家会拼死抵赖。现在,不少商家主动打出了多少天之内无条件退换货的承诺。当他再拿着产品找商家理论的时候,商家态度一般都非常好。

  叶光说,虽然法律没有变,法官的态度也没有变,但是,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促使商家将竞争的重点更多地转到练内功上。现在商业竞争的模式也摒弃了以前单一价格的竞争,改为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的竞争,这就给专业打假人士的打假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打假战场悄悄转移

  尽管打假的外部环境好了,但是,打假的战场却在悄悄地发生着转移。

  叶光说,经过这几年他对市场的调查,发现,虽然现在有更多的商家和厂家注重产品质量了,但是,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作假的手段也更高明了。打假人士如果不具备更加专业的手段,几乎很难识别出哪些是假货哪些是真货来。

  叶光说,以前造假烟,造假者用一种烟丝,不仅可以包装成玉溪,还可以包装成中华,现在,为了提高假冒产品的仿真度,造假者会按照各种品牌香烟的特性,专门分析出不同的配方,再包装成不同品牌的香烟。如果没有专业的鉴别技术,一般消费者根本无从辨别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再则,现在法人造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以前的造假还仅仅停留在个人小规模粗制滥造上,一般人一眼就能识别,可是现在的法人造假是有组织、有技能的造假,科技含量还特别高。叶光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重庆某知名商场的知名品牌服装专柜,重庆的总代理会在专门的工厂里仿制一批服装,和原厂出的服装放在一起,鱼龙混杂地一起销售,消费者,根本不能想象在大商场的专柜里还会买到假冒产品。

  叶光说,“一般消费者根本不能辨认其中的差别,即使是商场的管理者,也基于各种原因,对这种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仅仅凭借销售商提供的票据是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

  据权威统计,全国每年至少有1300亿假冒伪劣产品被生产出来,其中被执法部门查获的仅仅占8.1%,剩余的1000多亿假冒伪劣产品都被消费者“消化”了。这样算来,平均每个人年均消化假冒伪劣产品近100元。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食品造假问题被曝光以后,许多市民感叹:现在都不知道吃什么才算安全,即使喝西北风,也有空气污染!

  叶光说,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打假维权运动仿佛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责任编辑:none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ICP备05000872号 公安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备案号:50010501500072

版权所有(1998--2015):叶光之声.叶光打假维权网 后台管理 地 址:重庆市江北区鹞子丘路62号1幢0811室(龙湖新壹街1号楼) 邮 编:400020 

电 话:13193161817 QQ群:84345578 E-mail:yeguang315@163.com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 位访问者